体育医院建设潮:如何突破"叫好不叫座"的困局?发表时间:2025-04-10 10:29 ![]() 近日,广西省南宁市体育医院正式揭牌启用,同步启动全民"体重管理年"系列活动。该院由市卫健委与体育局联合筹建,设置诊疗、康复、教学等六大功能区,重点开展脊柱侧弯、肥胖症等慢性病的运动干预,构建"预防-治疗-康复"全周期服务体系。 ![]() ![]() 随着体医融合不断推进,全国各地相继建设体育医院。除南宁外,杭州市体育医院、深圳体育医院、潍坊市体育医院、河南新乡和山东等多地也陆续揭牌,其背后既有政策支持,也有社会需求的推动。 ![]() 体育医院最初主要服务于专业运动员,但随着全民健身的普及,其功能逐渐扩展到普通公众。如:北京体育大学医院增设慢病管理科室,常州体育医院转型为面向市民的一级医疗机构,上海杨浦区更推出"运动处方"门诊。 ![]() 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体医融合,推动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的转变。如今,体育医院的服务对象已从专业运动员扩展到运动爱好者和更广泛的公众,功能也从传统的运动损伤治疗转向预防、治疗、康复的“全周期健康管理”。 ![]() 目前,全国体育医院根据功能定位、依托单位、运行机制和服务对象的不同,形成了这四种典型运行模式。 深圳体育医院和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杭州市体育医院)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这类模式通常嵌入原有三级医院体系内,以“专科”或“功能科室”形式运行,其优势在于依托雄厚的医疗资源,服务方向兼顾临床治疗与康复管理。 ![]() 典型如常州市体育医院。其前身为常州市体育医疗科研所,主要面向竞技体育运动员提供伤病治疗和康复训练。2016年,该所放弃财政全额拨款,创办全省首家公立体育医院,成为体卫融合的实践样本。这类医院一般集研究、指导、服务于一体,具备丰富的运动损伤诊疗和康复经验。 ![]() 例如上海市杨浦区社区(运动)健康师试点项目,2020年该社区与上海体育大学合作,目前项目已迭代至3.0版本。在多部门的支持下,多家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了“运动干预门诊”,能为等患者量身定制“运动处方”。 ![]() 该模式由医疗机构与体育部门合作,开展运动干预服务,将运动纳入慢病管理体系,提供个性化运动处方与健康指导。目前,多个省市正积极推进相关试点。 ![]() 发展瓶颈待突破 当前体育医院发展仍面临三大挑战: 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国内康复治疗师有技术资格的只有约3.6万人,康复师密度仅为0.026‰,与发达国家如美国3.05‰、澳大利亚1.6‰相比差距较大。 ![]() 由于大多数治疗师非医学学位出身,导致其开具治疗处方的资格受到限制。尽管部分医院已探索破局,但相关制度尚未形成全国统一规范。 体育医院涉及的众多运动康复项目目前仍未广泛纳入医保,患者多需自费,而治疗费用偏高,也限制了服务普及与市场扩展。虽四川等地新增25项康复项目入医保,上海试点商保补充,但全国统一支付体系尚未形成。 ![]() |